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期间,学院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建设研究教学型学院为目标,不断推进公司产品改革和发展,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水平显著提高,各项事业均取得了可喜成绩。
建成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门自治区级优秀网络示范课程和5门校级精品课程。新增1个本科专业,恢复1个本科专业方向招生。建成1个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和1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动物科学专业(动物营养方向)用“英汉”双语授课。
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5部(含国家规划蒙文教材)。参编国家规划教材 部、其他教材 部。
新增1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目前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硕士授权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投入团队建设专项经费500万元,学院被评为公司团队建设先进单位。
新建了1个实验研究中心、1个数码互动实验室、1个实验教学平台。获批1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1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自治区重点(培育)实验室。
加强了教学过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完成了本科各专业的实习大纲和“教改试点班”的实践教学大纲,加强了实习基地建设,制定了双语授课班教学计划。狠抓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成果显著,教师网上评教成绩连续三年名列全校第一。在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教育部专家组对公司教学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公司是教学评估免检单位。
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目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7.76%(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1.22%)。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7.55%。教师的年龄结构进一步趋于年轻化,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6%。有博士生导师15人。引进国内外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3人。先后选派8名教师出国学习深造。教师的学缘结构更加合理,外校毕业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6%。建成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和1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863子课题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课题项目等国家重点、重大项目 项,科研立项总经费达3000万元。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发表科学研究论文6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16篇。家畜遗传育种繁殖学科成功克隆出绵羊和牛。
院领导积极支持工会、教代会独立行使职权。工会、教代会积极参与学院发展、建设和管理工作,很好的发挥了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作用。学院获得教职工乒乓球团体比赛亚军,多次获得校运会师生体育道德风尚奖,1人被评为“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荣誉称号。
落实学校“走出去”战略,坚持走科学研究的国际化道路,积极争取新的合作项目,强化研究工作的原创性和实用性,加大技术集成和整合的力度。加强服务三农与社会实践工作,为农村牧区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
完善了公司产品方案,完成了各年度研究生招生工作和毕业论文答辩工作,严把了论文质量关,切实提高了论文水平。积极争取了专业硕士生源,迎接了国家学位办对公司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质量的考核,并得到很高评价。组织多次学术报告会活跃了学术气氛。
学风建设、文明创建和员工管理工作不断加强,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多次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其中社会实践活动连续五年获得优秀组织单位,“挑战杯”获 “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项、老员工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全国银奖1项、铜奖2项,创业计划大赛全国铜奖1项。
“十一五期间”共计招生1350人(其中本科生1034人,硕士研究生254人,博士研究生62人)。招生生源结构得到改善,目前有近20%的在校生来自其他省份。生源质量逐年提高,录取分数线、有志愿率和第一志愿率不断提高。动物科学蒙语授课专业、动物生产类教改试点专业从二本升格为一本。“十一五期间”累计毕业员工1265人(其中本科生995人,硕士研究生221人,博士研究生49人),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连续五年平均就业率达85%以上,其中三年被评为公司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党委的保证监督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公司党委被评为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10个党支部被评为自治区级和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32名党员被评为自治区和学校优秀党员或优秀党务工作者。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15期,累计培训学员2000余人次,发展新党员635名。认真组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双增双提”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群众测评满意度达99%以上。
公司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以“深化内涵建设,推动科学发展”为主题,围绕“总结改革经验,谋划未来发展”为主线,以“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和科技创新水平,提高员工动手能力”为载体,切实解决了影响学院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实现了学院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学院认真分析了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对比研究了与全国同类院校同类团队建设现状和公司其他学院发展现状,提出了在公司率先建设研究教学型学院的发展目标,在全院形成了抓机遇、谋发展的发展理念。
3.坚持“教学质量工程”、“人才强院工程”和“科技兴院工程”
学院坚持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办学的永恒主题,把人才问题作为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和根本性任务,把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兴院强院的重要途径,全面推进了公司提出的“1134”行动计划。
公司的草原畜牧业特色被凝练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在团队建设上,坚持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突出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加快发展,建成了畜牧学第二类特色专业、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反刍动物安全生产实验室和国家级教学团队,为增强学院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平台。
面对高等教育社会化的发展趋势,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努力提高学院办学竞争力。
紧紧依靠广大教职员工,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党外人士和离退休老同志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学院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按照紧密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学科优势突出、专业特色明显的要求,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部分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公司作为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院校之一,应该成为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点支持的高校之一。而公司学科优势突出、专业特色明显,与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应该是“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点支持的主要对象。
2.公司已成为农业部和自治区政府共建高校,并正在争取成为国家林业局与自治区政府共建高校。省部共建将为团队建设、团队建设、承担国家科研课题和有关项目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
3.国家科技部批准公司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并举行了授牌揭幕仪式。而公司近年来科研项目总数和科研经费总额在逐年增加,发展势头良好,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平台将为公司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促进科技交流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
4.公司与加拿大农业部建立了合作关系,近期有望将公司农牧场和海流图建设成国际示范农牧场(农牧业实习基地)。示范实习基地项目将为学院建设完善的教学实习基地提供良好的机遇。
5.公司有近60年的办学经验,学科、专业建设基础雄厚。加强内涵建设、率先建设研究教学型学院将会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加快发展民族地区战略,自治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农牧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为学院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
领军人物和大师级人才不足是制约学院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目前尚无院士和长江学者。要实现研究教学型学院奋斗目标,在领军人物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面临巨大压力。
虽然“十一五”期间在研项目、科研经费、SCI收录文章大幅上升并取得历史性突破,但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不强。“十二五”期间,自治区将进一步推进农牧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学院如何更好的服务于自治区经济建设主战场,把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面临严峻的挑战。
公司博士点、硕士点相对较多,研究生数量大,本科生实验课时数和实践动手环节较多,但由于历史原因,造成校内外实习基地缺乏,学院用房严重不足。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缓解用房紧张局面、改善教学条件面临艰巨的任务。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发展改革为主题,以创新为动力,坚持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道路,强化“院企合作”和“产学研”相结合,不断提高服务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使学院的办学特色更加明显,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显著提高。
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使学院的专业和团队建设水平步入国内同类专业先进行列;部分学科的发展和科学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团队队伍并使岗位和年龄结构比例逐渐趋于科学合理;在培养高质量专业技术人才的基础上,积极主动投入自治区经济建设主战场,为本地区的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重要贡献;继续加强内涵建设,为建设成为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学院奋斗目标而努力奋斗。
在学校办学思想的指导下,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活力、完善管理制度、优化团队队伍、加强素质和实践教学、强化团队建设、改革教学内容、调整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手段、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以本科教学为基础,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以团队建设为龙头,立足多层次人才培养,服务于自治区经济建设,形成教学、科研、生产(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为把公司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学院打下坚实的基础。
全日制在校员工人数达到1500人,其中研究生达到300人(硕士研究生每年招收90名左右,博士研究生每年招收15名左右。博士研究生与硕士研究生的比例达到1∶6),本科生1200人左右(动物科学专业每年招收60人,动物科学蒙语授课专业每年招收60人,动物科学动物营养方向每年招收60人,动物生产类教改试点班每年招收60人,水产养殖专业每年招收60人)。
专任教师达到70人,师生比达到1: 20左右,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90%以上。培养2-3名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教学名师,培养7名学科带头人、20名左右中青年教学骨干教师。
以内涵建设为重点,大力提升畜牧学学科在全国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力争将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国家级重点(培育)团队建设成国家级重点学科,培育动物营养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动物生产学自治区重点学科,新上水产养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使硕士学位授权点达到4个。
稳定目前的专业设置,结合自治区品牌专业项目建设,巩固、调整、改造、充实动物科学传统专业,逐步实现本硕连读。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论证增设新的专业方向,如动物科学专业增设特种动物养殖专业方向,扩大招生力度,提升办学活力。拓宽办学领域,加强新专业建设力度,办好水产养殖专业和动物生产类试点专业,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促进新上专业健康发展。
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更新为重点,全面提升课程质量。新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2-3门,校级精品课程3-5门。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高质量教材和蒙文教材的编写。重点加强“英汉”双语课程建设,在“英汉”双语授课专业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中,双语教学课程开出率达到50%以上。
在研项目每年稳定在30项以上,其中国家有关部委的科技计划项目占到35%以上,力争在研项目总经费达到3500万元以上,每年发表科学研究论文200篇以上,其中被SCI或ISTP收录收录10篇以上。获得国家级科技奖1项、自治区级科技进步奖2-3项,培育动物新品系1-2个,申请获批发明专利3项。每年鉴定验收科研成果10项以上。新增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1名以上,进一步提高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队伍素质,完善公司产品模式,力争在5年内有1篇博士研究生论文获国家优秀百篇博士论文奖。
加强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力争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将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自治区级重点培育实验室建成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加大本科实验室建设力度,新建1个水产综合实验室。加大研究型实验室的建设和开放力度,实现资源共享;加强附属实验动物园、动物代谢室等校内实验实习基地建设;新建遗传育种实验基地和绒山羊种羊基地,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2-3个,5年内使教员工产实习基地数量达到10个。新增设备总值2800.00万元(其中教学设备总值1300.00万元、科研设备总值1500.00万元)。资料室藏书量达到30万册,图书资料种类增加到50种。新增教学科研用房面积3000